医学能态转换理论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定义为:自然界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态诸因素经标准人特定结构将光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磁能等在虚拟细胞经膜受体、细胞内转导系统、到细胞核,最终经转录因子互相作用,最终形成标准人时空形态和功能态。标准人稳态视为平人,任何外界总输入突破标准人阈值引起异常形态功能态输出为太过,为实病态,标准人体内系统状态未达到标准人正常运转所需医学能态转换阈值引起异常形态功能态输出为虚病态。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可用医学能态转换方程来表示:
等式中,Ip为输入,为标准人全部环境特征。Op为输出,为标准人全部形态和功能态特征。谷氨酸(Glu)为标准人内Glu系统。GABA为标准人内GABA系统。Glu1是Glu系统的第一种状态,它等于刺激TRPV3引起的Glu系统活化特征,V3等于TRPV3。Glu2是Glu系统的第二种状态,它等于刺激TRPV1引起的Glu系统活化特征,V1等于TRPV1。Glu3是Glu系统的第三种状态,它等于刺激TRPV2引起的Glu系统活化特征,V2等于TRPV2。GB1是GABA系统的一种状态,它等于刺激TRPV4引起的GABA系统活化特征,V4等于TRPV4。GB2是GABA系统的一种状态,它等于刺激TRPM8引起的GABA系统活化特征,M8等于TRPM8。GB3是GABA系统的一种状态,它等于刺激TRPA1引起的GABA系统活化特征,A1等于TRPA1。Achs是乙酰胆碱(Ach)系统。NAs为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HAs为组胺(HA)系统。5-HTs为五羟色胺(5-HT)系统。DAs为多巴胺(DA)系统。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一
在标准人体内,医学能态转换方程具有时间特征。医学能态转换的时间特征是由日月行星和地球的相对关系赋予的。除Glu受体GRIN1,乙酰胆碱(Ach)受体CHRNB2为离子通道外,其余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经过Gs途径活化,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经cAMP,PKA途径,引起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刺激包含钙/cAMP反应元件基因在节律基因(PER等)启动子上表达。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二:
标准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第一级生命活性物质的化学能(Glu/GABA)和自然界热冷能(经TRPV1 /TRPV2 /TRPV3 /TRPV /TRPM8 /TRPA1)可互相转换。
外界化学能也可以转换为热(冷)能。0.7uM辣椒素、40nM树脂毒素、5uM大麻素、H+、10uM白三烯B4、9uM15-(S)HET、8nM olvanil、0.27nM arvanil、38uM胡椒碱、200uM 2-APB(2-氨基乙酯二苯基硼酸)、100uM大蒜素、5-10uM香叶素毒素、ACEA、饱感因子(satiety factor)、油酰乙醇酰胺都可作为TRPV1活化直接激动剂,它们相当于大于43℃的外温效应。热活化TRPV1也可引起9.1mV/℃电压依赖的活性。阳离子活性Ga>Mg>Na=K=Cs。100mM 2-APB、神经肽头激活剂(neuropeptide head activator)二苯基硼酸酐(diphenylboronic anhydride)可活化TRPV2,它们相当于大于52℃的外温效应。对辣椒素不敏感。阳离子活性Ga>Mg>Na=K=Cs。30uM 2-APB、50-100uM DPA(二十二碳五烯酸)、1mM丁香酸、1mM麝香草酚、1mM异麝香草酚、1mM乙基香草醛、薄荷醇、桂醛(mM)为TRPV3活化直接激动剂,它们相当于22-40℃的外温效应。对辣椒素不敏感。热活化TRPV3也可引起电压依赖的活性。内生大麻素,花生四烯酸、5’6’-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50nM、佛波酯、4a-phorbol 12,13 didecanoate 10nM , PMA12nM、bisandrographalide 1uM为TRPV4活化直接激动剂,它们相当于24-32℃的外温效应。对辣椒素不敏感。减低渗透性260-200mOsm活化TRPV4.阳离子活性Ga>Mg>K>Cs>Rb>Na>Li。
以上为化学能经热感受受体在体内产生热效应。这些温度效应经不同的结构途径(如神经硬线)转换为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
80uM薄荷脑、冰林(icilin)、40uM薄荷脑、280nM冰林、5mM桉树脑、5uM薄荷酮甘油缩醛(FRESCOLAT MGA)为TRPM8活化直接激动剂,它们相当于<25℃的外温效应。阳离子活性Cs>K>Na。PLC偶合G蛋白偶联受体、1uM大蒜素、辣根中的芥末油,10uM异硫氰酸烯丙酯、12uM D9-THC、0.3mM香芹酚、5uM丙烯醛、10uM冰林、60uM肉桂醛、0.6mM丁香酸、0.6mM姜酚为TRPA1活化直接激动剂,它们相当于<15℃的外温效应。以上为化学能经冷感受受体在体内产生冷效应。这些温度效应经不同的结构途径(如神经硬线)转换为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三:
标准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具有空间位置特征。第一级生命活性物质的空间特征是由脊髓发育过程规定的。脊髓传出神经纤维作用于肌组织从而调节运动行为。行走动物前后肢的运动有赖于伸肌和屈肌交替兴奋和抑 制,而这种兴奋和抑制是由 Glu和GABA介导的。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四:
标准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中第二级生命活性物质诸系统相生、相克。在同一系统中,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方式由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方向传递(突触后)或由供体细胞向供体细胞方向传递(突触前)两种方式。
不同系统内的信息传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兴奋传递。各系统间兴奋传递的次序是:乙酰胆碱系统(Achs)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系统(NAs)。去甲肾上腺素系统(NAs)兴奋组胺系统(HAs)。组胺系统(HAs)兴奋五羟色胺系统(5-HTs)。五羟色胺系统(5-HTs)兴奋多巴胺系统(DAs)。多巴胺系统(DAs)兴奋乙酰胆碱系统(Achs)。
第二类为抑制传递。各系统间抑制传递的次序是:乙酰胆碱系统(Achs)抑制组胺系统(HAs)。去甲肾上腺素系统(NAs)抑制五羟色胺系统(5-HTs)。组胺系统(HAs)抑制多巴胺系统(DAs)。五羟色胺系统(5-HTs)抑制乙酰胆碱系统(Achs)。多巴胺系统(DAs)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系统(NAs)。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五:
标准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中,第一级生命活性物质和第二级生命活性物质具有结构功能双关联关系。神经递Glu/GABA对Ach,NA,HA,5-HT,DA的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具有相加作用。不同的表型生理状态与它们的受体以及相关分子的分布的位置相关。
HAs为分界,第二级生命活性物质系统起搏器分别占据了不同自发起搏频率、电位和电流,使系统协调运行。
Glu/GABA系统和Ach系统,在颅内,基底核是主要的Ach核团,它的皮质传入是Glu能和GABA能的。基底节中的非Ach成份主要包括Glu和GABA。在大脑皮质,输入胆碱能突触的神经分布包括Glu神经元和GABA神经元。公式为:Glu+GABA+Ach=Ach。
Glu/GABA系统和NA系统 在颅内,蓝斑是主要的NA能核团,有高密度Glu和GABA分布。公式为:Glu+GABA+NA=NA。
Glu/GABA系统和HA系统
在颅内,乳头体是主要的HA能核团。组胺系统与GABA系统的关系有双重意义:一是组胺能神经元中包含有GABA本身,并含有GABA合成酶—谷氨酸羟化酶(GAD),它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介导一般抑制作用。二是来自于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的乳头体的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在GABA释放神经末端由GABAB受体反馈控制。在乳头体的GABAA受体是异质性的。乳头体神经元接受来自外侧下丘脑和前额叶皮质的谷氨酸能传入,它们的作用由AMPA和NMDA介导。公式:Glu+GABA+HA=HA。
Glu/GABA系统和5-HT系统
在颅内,5-HT位于中缝核内。从广义上讲5-HT神经元作为一个结构型的“唤醒开关”系统。5-HT作用于5-HT1B定位在视网膜的突触前受体和Glu的释放,调节SCN对光的敏感性。5-HT2受体促进谷氨酸的阈下或阈兴奋作用。超微结构分析显示,在SCN,5-HT串珠经常对着视网膜和GABA终端。在海马,5-HT显示增加自发性GABA能IPSPs。公式:Glu+GABA+5-HT=5-HT。
Glu/GABA系统和DA系统
在颅内,多巴胺主要位于黑质等核团。主要投射到纹体。Glu和GABA引起DA能神经元的活化状态。系统性给予GABA配基(如:muscimol)在体内增加DA的活化。公式:Glu+GABA+DA=DA。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兴奋DA能神经元可引起Glu的大量增加。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六:
标准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中,第一二级生命活性物质具有位置状态:如图显示:1、经皮肤、经胃肠道、经器官及附属组织的温度、机械、光、声、电磁、化学(嗅、味)等能量形式,2、通过瞬时受体电位(TRP)超家族经传入纤维转换为不同频率、电压、电流Glu能神经元突触前状态,3、这些Glu不同的突触前状态同不同的第二级生命活性物质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作用兴奋不同的系统,4、各系统在身体不同空间分布的组织通过两种受体进行医学能态转换,促离子型通道受体介导快速神经冲动(ms级)实现医学能态转换,促代谢型受体介导慢速神经冲动(数小时)实现医学能态转换,5、医学能态转换具有空间效应,不同系统在大脑内介导情绪、意志、睡眠唤醒状态、梦境、行为等,在外周组织器官内介导生物功能如运动、产热、消化、呼吸、和水液代谢等。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七:
三级生命活性物质具有硬线和血液双途径。从微观结构来看,人体内每一个细胞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动态变化之中。从宏观形态来看,人体形态静中有动。静态解剖为尸体解剖结构,动态解剖为神经系统网络稳态结构。它们的动力由生电细胞-起搏器细胞产生。生命活性物质作为生命活性物质,不仅存在于神经元细胞,与所支配的靶细胞形成突触,或串珠样连接结构,而且存在于血细胞和血液中,经过或不经过转运者,作用于靶细胞或靶组织。与硬线连接起相同的作用。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八:
生命活性物质医学能态转换。物理能转换为化学能,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等,能量转换为形态,神态(功能态),意态(精神和行为)。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转换为病态。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九:
生命活性物质系统有平人、太过、不及三种状态。平人为常态,太过,不及为病态。外界总输入突破标准人阈值引起异常形态功能态输出为太过,为实病态,标准人体内系统状态未达到标准人正常运转所需医学能态转换阈值引起异常形态功能态输出为不及,为虚病态。外界总输入未能改变标准人正常运转所需医学能态转换阈值的状态为平气。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十:
医学能态转换方程干预
医学能态转换方程干预的靶为:经皮,经消化道,经其它物理途径的生命活性物质诸项。凡是身体内自生且具有受体的物理化学实体均称为内生配基。
凡是在标准人有受体的所有自然界能量和理化实体物质都称为外生配基,它们的任何超阈值输入均会引起标准人异常输出。输入信号包括:视觉(光谱、节律)、听觉(音频)、嗅觉(嗅分子)、触觉(触感觉)、温度觉,电磁场、味觉、食物、药物(经消化道、单化学药品、多分子植物、多动植物、矿物混合)等。它们均可作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的干预项。
医学能态转换理论是标准人基础上的生命科学的普遍规律,它既遵循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殊规律。它的形态基础是人体大体形态解剖和分子解剖的一致性原理。分子解剖和功能一致性原理。自然界的多变的能量形式通过标准人分子结构媒介转换为人体内多种能量形式最终转换为结构和功能输出。医学能态转换方程是一个结构基础上的标准人生理稳态方程,它表达了人类这一高级生命形式的生物学规律。医学能态转换方程通过医学能态转换理论求解。